人工智能(AI)在遊戲中的應用已成為日益熱門的討論話題,業界知名人士紛紛分享他們的觀點。其中,《尼爾》系列導演橫尾太郎表示擔憂,AI可能最終取代遊戲創作者,導致該領域大規模失業。
在《Famitsu》最近一期採訪中,經由Automaton翻譯,幾位以敘事驅動遊戲聞名的日本開發者分享了他們對故事創作及技術演進角色的見解。參與討論的包括橫尾太郎、內越浩太郎(《零脫出》、《AI:夢境檔案》)、小高和剛(《槍彈辯駁》)及石井次郎(《428:渋谷スクランブル》)。
當被問及冒險遊戲的未來時,內越和橫尾太郎都談到了AI的影響。內越表示:「我想創作許多新遊戲,但隨著AI技術高速發展,我擔心AI生成的冒險遊戲將成為主流。」他強調,雖然AI進步迅速,但在提供僅有人類創作者能打造的卓越且情感共鳴的寫作方面仍有所不足。對他來說,保留「人情味」是領先技術趨勢的關鍵。
橫尾太郎呼應了這些擔憂,說道:「我也認為遊戲創作者可能因AI而失業。未來50年,遊戲創作者可能會被視為吟遊詩人。」他的評論反映了對創意角色未來可能被貶值的深層擔憂,類似於過去的傳統說書人。
討論還探討了AI是否能複製這些遊戲特有的複雜世界與敘事。橫尾和石井承認,AI可能有一天能模仿這樣的講故事方式。然而,小高認為,即使AI能模仿他們的風格,也不會真正成為「創作者」。他將此比喻為模仿導演大衛·林奇——雖然有人可能以林奇的風格創作,但只有林奇本人能在保持真實性的同時發展自己的藝術身份。小高指出,這種獨特的創意演進是AI無法複製的。
橫尾建議,AI可用作工具,例如在冒險遊戲中生成不同的故事路線。但小高警告,這種個人化可能會削弱玩相同遊戲的共享文化體驗,減弱遊戲的社群性質。
隨著AI持續進步,業界領袖意見分歧。像卡普空和動視這樣的企業正在試驗生成式AI,而其他人則保持謹慎。任天堂社長古川俊太郎承認,生成式AI可用於「創意方式」,但警告可能面臨的知識產權挑戰。同樣,微軟和索尼也開始參與這場對話,認識到AI為遊戲開發帶來的機遇與倫理複雜性。